工藝報警是生產(chǎn)裝置的重要保護層,提醒操作人員對生產(chǎn)異常進行干預,是非常必要、和必須的。但是由于在工藝報警方面管理不到位,導致報警功能缺失或失效,成為誘發(fā)事故的根源。
那么,日常工藝報警有哪些常見問題呢? 1.應該設置報警,而沒有設置、或者設置不合理。不合理是指,沒有按照安全設施專篇要求設置報警;工藝指標報警值未觸發(fā)但達到較大風險(或報警值過于保守導致報警泛濫);報警沒有預留合理的響應時間。另外,報警操作臺分區(qū)不當,不相關生產(chǎn)裝置的報警,不應本操作站上報警導致報警泛濫。 2.報警泛濫,讓人們疲勞而忽略報警。報警過多,導致操作人員無法及時、有效的處置報警,沒有進行人員干預異常工況的調整。報警泛濫,有裝置本質安全設計不足、報警設置不合理、人員操作技能低、工藝管理不到位、設備管理不到位等原因。 3.報警值DCS設置和安設不一致,報警值修改不履行變更程序。DCS操作站上的報警值設置,要和操作規(guī)程、工藝卡片和安設要求保持一致。如因技術改造、裝置調整需要等對報警的報警值、級別等報警相關設置需要改變的,履行公司變更程序。 4.報警后,未及時響應處置、未記錄、未確認。發(fā)生報警后,人員要進行溝通核查、處置響應、記錄確認。未解決的報警,要匯報并在交接班時交接清楚。要在總控等崗位,建立報警處置臺賬。工藝管理人員,要每天檢查報警處置情況是否符合管理要求。 5.關于頻繁發(fā)生、持續(xù)時間長、中高風險的報警,未專項開展分析采取措施。報警設置既是安全保護層,又是隱患信息的輸入來源。發(fā)生報警肯定是有原因的,包括人員操作不當、設備故障、管線堵塞、原料變化、環(huán)境變化等等,要“對癥下藥”,針對性采取工程技術措施、或管理措施、或培訓、應急、預案等措施。 6.報警未分級、分類管理。報警分級,是根據(jù)報警風險大小、允許的響應時間,為了能讓操作人員響應分清“輕、重、緩、急”,報警要區(qū)分報警級別,采取不同的聲光報警方式。分類管理,一般是指工藝報警、有毒可燃報警、系統(tǒng)報警等,分類別管理。 7.人為篡改、屏蔽、取消報警,逃避日常工作和監(jiān)管。篡改報警是指對報警值進行人工賦值、或者其他手段讓報警值按照人員主觀意愿進行顯示。屏蔽,是指報警點的聲光、事件記錄功能臨時取消,但后臺邏輯控制仍在運行。取消報警,是徹底取消這個報警點的報警功能。 8.未制定報警管理制度,或者報警管理制度缺項、無法執(zhí)行。建議按照《化工過程安全管理導則》(AQ/T 3034-2022)、《 化工企業(yè)工藝報警管理實施指南》(T/CCSAS 012-2022)編制符合自己企業(yè)實際情況的報警管理制度。 9.操作人員對報警原因、后果、應急處置等信息不熟練。這就需要開展報警管理相關培訓和考核,包括報警值、報警后不干預的后果、報警管理制度等培訓。